<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廉政教育>莲乡文苑> 正文

        建宁,中国革命的摇篮

        来源:建宁县365bet上网导航_bet878365_365bet直播监委     发布时间:2018-05-11

              建宁县,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闽西北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的东北重要门户和重要战略要地,是连接闽西北与赣东北苏区的桥梁头堡,是保卫中央苏区开展反“围剿”斗争的主战场,在整个中央苏区中有着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演奏了一曲有感天动地的革命壮歌。当时,建宁县仅有4万多人口,却有7000多建宁儿女参加了红军或游击队,其中绝大多数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生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宁是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的筹粮扩红之地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结束后,朱德率领一、三、四纵地,毛泽东率领二纵队先后撤离闽西开往赣南。这次战略转移,一部分队伍路过建宁县西南的伊家湾、山下、中畲、客坊等乡村,为日后的红军筹粮筹款扩红工作奠定了基础。

        1930年10月,国民党军取得中原大战胜利后,着手对中央根据地和红军进行第一次大“围剿”,战役于1930年12月底打响,红军经过五天的浴血奋战,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大胜利。战后,红一方面军于2月19日派出红十师的第三十团(政委肖华)进入建宁县的里心、芦田、宁源、桂阳、岩上等乡村,开展筹粮筹款和宣传工作,并组建了桂阳游击队、宁源游击队和成立了乡革命委员会。

        建宁是第二次反“围剿”的完胜之地

        1931年5月,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西起赣江、东至建宁,布下700里战线,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我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根据形势,研究制定出“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朱总司令按照总前委的战略决策,指挥红一方面军艰苦作战,于5月16日起,“七百里驱十五日”,一直从赣江东岸打到闽西北山区,连续取得了富田、白沙、中村、广昌、建宁五个大捷。其中5月31日的建宁大捷战果最为辉煌:共击溃刘和鼎师四个团,俘敌3000余人,缴获2500余枪,敌手枪营、无线电台人员全部投降。当晚,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毛泽东总政委、朱德总司令进驻溪口天主教堂。6月2日,在城区南门广场召开军民庆祝第二次反“围剿大会”,毛泽东、朱德在大会上讲话。战后,毛泽东欣然在建宁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壮丽诗篇。

        建宁是第三次反“围剿”的决策之地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按照部署,红一方面军以建宁为中心,在建、黎、泰三县筹款、扩红,开辟新的根据地。期间,毛泽东密切关注敌情变化,在建宁连续签发了三封极其重要的指示信,进一步调整工作部署7月初,毛泽东从电台中获悉蒋介石亲任剿共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约30万兵力和大批飞机,分三路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的情报后,立即同朱德总司令在红军总部召开了军事会议,制定第三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决定主力红军“千里回师”赣南;会后,毛泽东签发了第三次反“围剿”动员令。另一方面,红军又深入农村了解民情,发展生产,为夺取第三反“围剿”胜利做好物资准备。

        7月11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机关及所在部队离开建宁县城,回师赣南。

        建宁是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中心

        1931年“9.18”事变暴发,而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动约40余万兵力向苏区发动大规模的“围剿”。10月上旬,毛泽东受到排挤,被迫离开红军指挥岗位。10月16日,建黎泰战役打响,18日下午,中央纵队红一军团击溃建宁守敌周志群部,第二次解放建宁。攻克建宁后,红一方面指挥机关随即迁驻建宁县城,代总政委周恩来进驻县衙“小白楼”(现周恩来旧居),周恩来此次在建宁工作生活了一年零两个月。这一时期,以周恩来为中心的领导集体,顶住党内左倾压力,仍然执行毛泽东的“各个击破”的游击战术,指挥七万红军打败了国民党的40多万人万对根据地的“围剿”,接着,又于1933年1月,在建宁成立了建宁县中心县委,下辖(建、黎、泰)三县,于1月28日,成立了建宁县苏维埃政府。随后成立了10个中共区委会,区苏维埃政府、区游击队,和平力量2个乡苏维埃政府。于1933年12月12日,在建宁县文庙召开了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闽赣省苏维埃政府。至此,建宁县成了整个中央苏区一个重要核心区。

        建宁第五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场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100架飞机,兵分四路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实行阵地战、堡垒战,“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广昌、黎川相继失守,周浑元9个师的兵力向建宁北线迫近建宁东北防线。1933年10月底,闽赣省党、政、军机迁驻建宁县城。1934年1至5月,为保卫中央苏区,红军在建宁先后组织了邱家隘、将军殿、驻马寨、雪山栋、武镇岭了五大阻击战。1934年5月16日建宁城关失守,标志着五大阻击战失利,主力红军被迫走上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中共建宁县委、苏维埃政府机关迁至客坊乡水尾村,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配合闽赣省军团第二作战分区。1934年11月,建宁县游击队在水尾与广昌县独立团合编为闽赣基干游击队,约1000人,游击斗争一直坚持到1936年6月。

        建宁是红军无线电总队和山炮连诞生地

        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红军在江西龙冈消灭敌张辉辉瓒两个旅,缴获一架15瓦的“收报机”(发报机坏了,只能收不能发),接着在宁都东韶歼灭潭道源五十二师一个旅,又缴获一架15瓦“收发机”。在第二次反“围剿”途中,红军缴获敌公秉藩师一台100瓦的大功率电台和五门山炮。毛泽东、朱德如获至宝。

        1932年5月31日晚,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在建宁城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五次会议。会议决定利用缴获的三台电台成立无线电通讯总队,利用缴获的三门山炮,组建红三军团山炮连和红一军团山炮连。红一、三军团山炮连在建宁组建后,在建宁溪口凉伞岗百丈台建立炮兵训练基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炮手。

        建宁是革命家军事家的摇篮

        建宁中央苏区是锻造了一大批功勋卓着、品德高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开国元帅除贺龙、徐向前两位元帅,其他八位元帅在建宁浴血奋战过。据《中共建宁党史年表》统计,到过建宁的红一方面军、师、团级指挥员,有名有姓的就有175人,其中许多指挥员成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甚至成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如杨尚昆、王稼祥、左权、谭政林、宋任穷、黄克诚、粟裕、耿彪、罗瑞卿、杨得志、杨成武、张爱萍、刘亚楼、李克农等等。建宁的山山水、一草一木,都记下了他们叱咤风云的雄姿英发,也磨砺出一代伟人堪称典范的意志和品质。这时期,中共建宁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在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领导下,先后组建了赤卫队、游击队、模范少先师、南广建独立团等军事组织,成立了农会、工会、共青团、互济会等群团组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的建宁人民与工农红军肩并肩,心连心,建立了浓厚的“鱼水”之情。至今,在建宁还流传着“毛委员挖莲塘、朱老总保护万安桥、周恩来给寒民送被的等爱民故事。

        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建宁苏区人民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同呼吸共命运。在整个中央苏区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当时,仅7万人口的建宁县就有7000多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并绝大多数在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宁是一片红色圣地,那些让人不能忘记的红色经典,是这片热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建宁现在是全国百个红色旅游县之一,是福建省五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也是福建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雏鹰训练基地;境内有当年红军留下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等旧址,以及万安桥、红军银行、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红军山炮连诞生地、红军无线电发源地等景观,吸引了众多追寻红军足迹的游客。